蔚县的母亲河壶流河,发源于山西省广灵县,蜿蜒的河水流经曹县、阳原县,注入桑干河,是永定河的重要支流,是桑干河的主要支流之一,属蔚县境内最大的河流。壶流河畔坐落着一个始建于元朝的古镇——暖泉镇。
去蔚县就一定要到暖泉古镇看看,地处塞外的暖泉,古时是抵御外族的前沿军事重镇,始建于元朝,明清时发展为“三堡、六巷、十八庄”,其中保留最完整的西古堡,集寺庙、戏台、城堡于一体,包围着典型的北方民居。
暖泉古镇历史悠久,据考古发掘证实,早在旧石器、新石器时期,已有人类在暖泉一带定居生活。有史料记载,古镇在商周时属代国,春秋战国至两晋时,朝代更迭,疆土易主,暖泉一带,多属代郡。镇西现存高大的封土汉墓群,埋葬着当年的达官贵人。唐宋时期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。元朝建镇,古镇人口已经初具规模。
暖泉镇因泉水而得名。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古镇灵气与柔美,也养育了一代代暖泉人。暖泉的水源出自三处。
一处水源是出自位于镇中心的逢源池。该池东西两侧各设一石门,称“龙口”,泉水经东西龙口涌出。绕村缓流,泉水沿着环村明渠浇灌着镇东、镇南的土地,最后流入壶流河水库。一股向南流经王敏书院,从书院凉亭穿过,至凉亭前八角石井流出,数九寒天流动着冒着热气的泉水有一千多米不结冰,令人叹为观止。
一处水源是位于华严寺前的佛镜。华严寺,蔚州名刹,俗称大寺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相传寺院始建于唐代,明洪武年间重建,清代又重修,是蔚县始建年代最早,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刹。寺内过殿左右设钟鼓楼,有“金钟石鼓白玉碑”之说。
另一处水源为海之水。海子处位于现在的西辛庄村,现已干枯。过去,海子处是暖泉水质最好的水源。暖泉人用泉水洗衣做饭,灌溉农田,过去还在泉水流经的东南部,利用泉水的落差,修建了七座碾房,人们利用这些碾房,碾米磨面。
暖泉镇内文化遗存丰富,古民居犹如雕刻艺术博物馆。走在古镇的街巷里,从西古堡、华严寺、关圣庙到“九连环”套院,从辽宋博物馆、亮剑拍摄院落到蔚州婚俗馆,大多为明、清时期建筑,其中大多数是比较规整的四合院,也有连环套院、楼房院。这些院落多数为砖木结构建造,虽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淋,但高大的门楼,精美的砖雕、木雕,依然不失当年豪华与气派。
这里的每一处院落都隽刻着曾经的故事。位于古镇中心的王敏书院又名暖泉书院、凉亭书院,是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家塾。王敏人称“王木侯”。书院内正厅又称凉亭,前出廊下砌有八角井一眼,厅后逢源池水经厅下暗水道、八角井向南流出,素有“水过凉亭八角井”之称,这成为蔚县旧时八大盛景之一。屋榜下的楹联“五六月里无暑气,二三更里有书声”,是对书院环境优美,学子刻苦读书的形象描绘。
暖泉书院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标志和象征,是体现暖泉水乡风韵、园林特色的主要景点,也是蔚县建造的最早书院。是蔚县迄今以来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书院。
品味古镇,自然是要读懂古镇的历史,“打树花”是暖泉古镇最具特色的节目,也是蔚县文化的一道缩影。据说当年这里有许多铁匠作坊,每逢年节,铁匠因买不起烟花,便将溶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的城墙上,形态如烟花般美丽。这一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。如今,打树花已然成了蔚县最具特色的民俗节目,与其说暖泉成就了这一传统节目,倒不如说是打树花“打”出了古镇的名气。
“打树花”需要提前数小时做准备。一切准备就绪,只见滚烫的铁水被倒进了城墙边的盆子里,一位艺人师傅就上场了,他头戴草帽,身披羊皮袄,只见他从盆里舀一勺铁水,火苗瞬间蹿起来,当他将铁水奋力向城墙抛洒时,一颗颗火珠顺着城墙四下分散,铁水接连泼起,一轮轮的火花如枝繁叶茂的树冠一般倾泻而下,绚烂夺目,也将观众带入了“炉火照天地,红星乱紫烟”的盛景之中。
如今的暖泉古镇,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名片,吸引众多影视剧工作者、专家学者取景拍摄剧目、考察研究古村落的传统文化,还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到此观光旅游。正值金秋时节,不妨带上您的亲友去逛逛吧。
□记者 白萱
1.本网(张家口新闻网)稿件下“稿件来源”项标注为“张家口新闻网”、“张家口日报”、“张家口晚报”的,根据协议,其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稿件之网络凯发k8ag旗舰厅的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,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张家口新闻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2.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凯发k8ag旗舰厅的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或凯发k8ag旗舰厅的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。联系电话:0313-2051987。